雄安新區地下綜合管廊正式投用,巡檢機器人上崗!
綜合管廊“綜合”了什么?
綜合管廊“智”在哪兒?
綜合管廊“用”起來怎么樣?
綜合管廊的“未來”會怎么樣?
目前,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的地下綜合管廊正式投入使用,該管廊總長大約3.3千米,分干線、支線和纜線三級耦合,將綜合給水、電力、通信等7類管道納入其中。為保障這些設施的正常運轉,一部既有視覺又有嗅覺的巡檢機器人同時“上崗”,保障了管廊的安全高效運行。接下來跟著BIM哥一起來看看!
和一般的機器人不同的是:巡檢機器人分了三部分,最前端是一條6關節的機械臂,能夠上下運動,360度觀測各種管線設備的運行情況。搭載了高清攝像機及紅外熱成像儀的影像盒,通過溫度、濕度、氣體等傳感器,對管廊內各部位環境信息實時監測,巡航定位誤差不超過2厘米。
巡檢機器人正沿著軌道巡查
巡檢機器人有著清晰的視覺,靈敏的嗅覺:
據悉,管廊巡檢融合了大數據交互引擎技術,運用3D仿真技術還原地下空間場景,可實現電器控制、物聯網、無線超視距通訊、機器人控制等多種功能。機器人不僅有清晰的視覺,更有靈敏的嗅覺,聞到多種有害氣體。巡檢機器人通過無線云平臺將監控數據實時傳送到地面中控室,并且接受監控人員指揮完成各種巡查動作。
相關負責人介紹:機器人在巡檢過程中,通過高清攝像頭,后臺人員可以替代人工,現場可以清楚地看到,管廊內有沒有著火點或者是有哪些泄露。如果出現有毒有害氣體,達到設定的數值,一是會報警給后臺,二是會聯動風機,自動打開風機進行排風,將有毒有害氣體排放出去。
巡檢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,能人所不能:
技術人員介紹:人進行巡檢,比如一些微小的火災,是發現不了的,而機器人有熱成像儀,并且能搭載消防的滅火彈,初級火災的話,機器人自己可以把滅火彈投下來,將小火災滅掉;如果機器人判斷火災較大的話,會馬上通知消防員過來滅火。
目前,巡檢機器人也在不斷完善,未來將實現更多功能。
除了巡檢機器人這個高科技外,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地下綜合管廊在設計建造過程中,也依托新興的技術——BIM技術來建立管廊系統全數字模型,實現了工程數字模擬、快速精確算量、減少了施工變更、有效控制了成本。平均每千米管廊建造成本節約近一半,工程速度提高了近三倍。成功地打造了技術可復制、經驗可推廣的“雄安模式”。
不管是建造過程中采用的BIM技術,還是正式投入使用的巡檢機器人,它都是雄安的新名片。而對于這些高科技的運用,很多網友都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認為:“使用機器人成本太高”、“找人看比機器人便宜靈活”、“對高科技盲目崇拜,會有安全隱患”、“又有大批普通大學生要失業了”;但有的網友也認為:“雄安是國家試點的未來現代化城市”??赐昃C合管廊在雄安新區的應用,你又是怎么看的呢?歡迎各位小伙伴在下方留言區留言討論嘍!